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怎么写(课堂问题的发现与改进)

2024-10-23 09:04:30  100人浏览 

彩虹化雨才有用,教育常常会陷于困境:看上去挺美,其实啥用没有。

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,既不是方向,更不是方法,照搬别人只有死路一条。

每位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:教师辛辛苦苦教学,学生满意吗?为什么学生还有这么多的不满意?原因在于我们对学生尊重不够、了解不够、沟通不够、研究不够!所以,要对教学现状进行反思,不断发现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,提高教学有效性。

一、反思课前备课

1.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?

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没有“后劲”?因为教学视野的缺失所致!所以我们必须拓宽教学视野,重新思考目标定位。目标就是学生预期学习结果,大体分“课程目标,模块目标,教学目标(学习目标)”,教学目标,就是具体知识点;模块目标,就是学科思想方法;课程目标,就是学科素养。

目标定位就是要思考“留给学生什么?”

误区:重教学目标,轻课程目标(目标短视)

建议一:教学目标一定来源于课程标准,所以备课先学标准。

建议二:第一节课,千万不要上具体内容,就是和学生一起游览学科的学习目标、告知或讨论学习计划。

建议三:研究“章头语”的作用,重视“章头语”的教学。

经验表明: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区别就在于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理解、关注、把控不同。

我们需要关注一节课的目标、内容,关注一个单元的目标、内容,关注整本教材的目标、内容,关注全套教材的目标、内容,关注不同版本教材的目标、内容。

关注学科,研究学科素养。纵览学科教学全局,创造教材上课;

关注教材,研究目标体系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,改着教材上课;

关注知识点,研究具体教案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,照着教材上课。

2.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?

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有“瘸腿”挂科现象?因为我们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、实施差异教学所致!所以要尊重学生学科智能差异,确立多元智能评价观。“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”应该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自己的智能弱势。

3.有没有对教材活化处理?

为什么有的老师备课周详但课堂效果不佳?因为因为没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所致!教材处理就是要对教材进行“二次开发,活化处理”。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生活原貌活化于课堂,形成不同侧面、不同形式的活动,让学生共同投入、互相交流,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技能。备课越细致,越能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,在课堂教学过程中,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和讨论中伴生出的新问题,教师就能从容应对,相机诱导,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。不一定能成为特级,但要成为有特点的教师!

二、反思课堂教学

1.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?

为什么课堂上有的学生集中注意力,有的不集中?因为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所致!我们需要分析学生品质差异,正确归因;采取不同教学策略,因材施教。

2.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?

为什么有的老师课堂设计严谨,实际效果却不佳?因为学生没有参与体验所致!教学不是“告诉”,而是一种“引领”!引领重于传授——“依靠自己的价值原则”;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知识本身,而在于引领学习方法,激发学习欲望。

为什么我们调不动学生?不是学生不听话、调不动,而是老师有没有意识,会不会设计问题!哪有学生不肯学习的?是我们教师没有积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!一是缺乏意识,课堂上,老师要控制表达的欲望!二是没有训练,教学中,不能为进度所累!三是居高临下!遇问题,教师示弱是一种艺术!

子曰: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愤: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。悱: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。意思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,就不去启发他;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,想说却说不出来时,就不去开导他。

知识的可接受性比系统性更重要!教,重要的在于听;学,重要的在于说;教师,会讲课是合格,会引领、会调动才是优秀!所以,我们必须:能让学生观察的,让学生观察;能让学生思考的,让学生思考;能让学生表述的,让学生表述;能让学生动手的,让学生动手;能让学生总结的,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。

3.是否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?

为什么有的老师提问丝丝入扣,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不明显?因为我们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致!“会提问”是教师教学的必备能力,会“启发学生提问”才是优秀教师的功力所在。没有提问的兴趣,没有质疑的精神,恰恰反映了教育的弊病和社会的僵化。

讲得多≠听得懂——讲解与理解的关系;

听得懂≠自己会——记忆与掌握的关系;

会模仿≠会思考——模仿与创新的关系。

三、反思课后作业(考试)

1.如何区分知识与资料的关系?

为什么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很好,却思维不够灵活?因为我们误将资料当知识所致!

2.如何理解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?

为什么有的学生考分很高,能力却很平平?因为我们的考题缺乏价值所致!结果,我们培养的是“聪明的孩子”,没能够培养出“智慧的学生”!

美国学者贾尼丝·萨博把培养“聪明的孩子”还是培养“智慧的学生”概括为两种教育:

聪明的孩子:1.能够知道答案;2.带着兴趣去听;3.能理解别人的意思;4.能抓住要领;5.完成作业;6.乐于接受;7.吸收知识;8.善于操作;9.长于记忆;10.喜欢自己学习。

智慧的学生:1.能够提出问题;2.表达有力的观点;3.能概括抽象的东西;4.能演绎推理;5.寻找课题;6.长于出击;7.运用知识;8.善于发明;9.长于猜想;10.善于反思、反省。

3.如何掌握作业量与知识巩固的关系?

为什么有的学生做了大量作业,却成绩依然不佳?因为我们没有分清“勤、拙”关系所致!大量练习对于获取高分是必要的,但不是必然的!遗憾的是这一简单而浅显的道理,却被一些老师以“熟能生巧”的名义忽略了。以勤补拙,谁“勤”谁“拙”?绝不能以学生的“勤”,补老师的“拙”!

相关推荐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速览文章网 琼ICP备2024039176号-27